僵尸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它与科学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构成了好莱坞恐怖影片的中坚力量。美国人似乎对僵尸有着特殊的爱好,以至于这种爱好最终影响到了香港人,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也刮起了一阵僵尸电影的狂潮。现在,僵尸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恐怖片明星。其实,有关僵尸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有关于僵尸的记载,到了15世纪,欧洲教会开始承认世界上存在僵尸。在中国,茅山道士和僵尸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经流传广泛了。从广意的角度来说,木乃伊和吸血鬼应该也属于僵尸的范围。
僵尸被首次搬上银幕是在1932年,当年上映的影片《苍白僵尸》(White Zombie)描述了一个巫师以巫毒教的巫术唤醒了大群僵尸,让他们不分昼夜的在制糖工厂里操作机器。但是,这里出现的僵尸除了可怜以外,丝毫没有恐怖感。影片想传递的并不是僵尸吃人的恐惧,而是把人变成僵尸在心理上的恐惧。从此以后,僵尸开始出没于银幕之间,但其扮演的角色与之前的影片大同小异,没有什么长足的进展。1966年,英国著名制片公司Hammer Film出品了影片《僵尸谷惊魂》(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片中的僵尸也是由巫术所唤醒,在戏中依旧是被当作劳工来使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医师在恶梦中梦见自己的妻子被变为僵尸之后,成群结队的僵尸从坟墓里涌出,这一幕成为日后所有僵尸电影的标准桥段之一。
真正让僵尸电影走上辉煌的是本片的导演乔治·罗梅罗(George A. Romero),他可以说是世界僵尸电影之父。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部影片使得僵尸远离了巫毒教,进而成为全新形象的怪物。而正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出现,使得僵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此后,乔治·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僵尸电影《僵尸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顿时,世界各地犹如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僵尸电影开始风靡全球。1986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他的第三部僵尸电影《僵尸出笼》(Day of the Dead),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乔治·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
不仅是僵尸电影的里程碑,还为僵尸下定了准确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⒈因为不明原因让僵尸死而复生,而僵尸本身没有任何意识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动;
⒉僵尸喜欢吃人肉,为了找寻活生生的人肉而袭击人类;
⒊僵尸会感染,被僵尸咬到的人死后也会变僵尸攻击原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⒋僵尸不会死亡,所以不管如何去伤害他的肉体,僵尸还是会继续活动下去;
⒌成群结队缓慢前进的僵尸集团,然后追杀活人产生恐慌,造成对观众的心理压迫。
此后的僵尸电影无不按此作为刻画僵尸的准则,就连电脑游戏《生化危机》都是依照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的模式设计而成。
故伎重演
对于本片的定位,罗梅罗依旧轻描淡写:“故事是类似的,但背景年代是不同的,我尽力去让它们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气候,《活死人之地》发生在一个完全荒芜的世界,除了城中在努力挣扎着过平常生活的人们外,到处没有供电,处于一片蛮荒景象,幸存的人们错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而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要冲到黑暗的世界中夺回食物与供给,重新建立应有的秩序。”
与上世纪60年代刚入行时的窘境大为不同,罗梅罗现在可以自由选择创作团队与演员,他笑谈道:“在每一个角色的选择上都拥有了充分的选择,这在以往可是不经常发生的。”在拍摄前,主演西蒙·贝克尔、艾莎·阿基多、罗伯特·乔伊、约翰·雷吉扎默进行了专业的武器培训,雷吉扎默甚至还学习了如何驾驶越野摩托,阿基多则接受了格斗、拳击、举重等训练,显然,对于阿基多来说这些都是小儿科,因为之前与范·迪塞尔合作《极限特工》时,她就全都操练过了。在罗梅罗确定拍摄新作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剧组还接到了大量演员之外的要求客串僵尸角色的申请,《僵尸肖恩》的编导埃德加·赖特、西蒙·佩吉、罗梅罗早期作品中僵尸特效化妆师汤姆·萨维尼都在片中过足了僵尸瘾。
因为片中僵尸的面部特写很多,因此罗梅罗与入行近20年的特效化妆总监格雷格·尼考特洛将化妆定位于“新鲜而又各具特色”,在拍摄最繁忙时,化妆师需要为100个僵尸画出各自的风貌与特色,除了面具、假发等辅助手段之外,每位僵尸演员都戴上了特殊的隐形眼镜,目光显得更加无神,腐败死亡的气息渐渐弥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