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书啃完了。虽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本人没有文化导致的相关领域知识的匮乏,使得书中很多地方实在看得云里雾里,难得要领,但如今全书看毕,掩卷装逼地想了想,没过瘾,舍不得,当初真应该读得再慢些。 在此必须赞一下本书的编者和译者。作为教科书,本书看不到传统意义上教科书的死板枯燥,反而饱含亲和力和趣味性。
历史毕竟是门严肃的学科,但严肃不代表她只能是老夫子们书房里的陈列物,她需要一个我等凡夫俗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达,广告于天下。本书编者做到了。当然,本书中文版的高质量也多亏译者严谨到位的翻译。同时在此,我要送给国内翻译界广大半桶水译者一个摸头笑而不语,再隆重地向我从小学到高中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献上一坨硕大无朋的艹你麻痹。
人们说起中世纪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带着偏见的。狂热、蒙昧、不宽容,如此种种。远去的历史不会为自己辩驳,于是这些就成了刻板的标签了。可在罗马帝国和现代欧洲的辉煌的两头中间看似黑暗的数千年,是有着如此深刻的酝酿积累——这种超脱具体人事的历史感,读西方人的史书尤为明显。
永远站在宏大的历史视角上审视琐碎,总是会深深震撼于澎湃激荡的、不可抵挡的历史大潮。 反思现代欧洲的崛起,归功于希腊-罗马传统千年后在资产阶级崛起的时代再次绽放光芒,也许远没有抓住最为深刻的根源。
如果没有基督教的洗礼,没有领主和骑士,没有教权政权的争夺,没有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经济的发展或是疾病灾害的突然袭击又如何能催生出复杂的现代民族国家从而开启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即便看着那段历史是那样反复的在黑暗中徘徊不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比如社会力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的确立,都在不经意间被确定下来,一切,都是接下来几个世纪欧洲惊天剧变的准备。
我想我应该反思自己的偏见。比如宗教不宽容,现代的眼光来看,人们很容易去批判宗教法庭,教廷对世俗生活的种种干涉,对人性自由发展的禁锢之类,但其实现在呢?我们无需争辩中世纪的耶稣基督和现代的自由民主谁对谁错,而只关注它们对我们施加的影响,能感受到,所有信仰,都只是个人的东西,我们能讨论它对个人的影响,每个人对它们的接受程度,一旦上升到整个群体整个社会,都将成为一种外壳,我们需要这层外壳来保护我们脆弱的心灵,我们要为自己一切行为寻找辩护的理论,借由此,我们将自己放置在群体无意识的安全感中——衍生出的与异见的冲突,永远只出现在个人的强大思想面前,而禁锢更多蒙昧之人的,不是宗教,而是他们自己。
(也许我甚至根本不能怀疑教廷的理论,和我无法确信科学的权威是一回事。)更无意纠缠在中世纪神圣外衣下的苟且之事。明确在外的道德,永远只是部分人招摇呼应,为自己寻求合法性的虚伪旗帜——而我只崇信于敬守于心的准则。
现代人鄙夷中世纪的不堪时,却不见当下并无本质区分的现实,亦不见过去世代里,恪守内心操守的圣徒。这是比五十步笑百步更讽刺的事情了。
嗯,我想重点还是应该看社会的演变,那是作用于历史最根本的力量,对于现下中国现代化的推演,应该也是很有裨益的。只是现在这么点了解,实在消化不来,只能隐约感受罢了。
PS. 断断续续翻阅了一遍,随便写点体会,只是因为感受到一种历史力量的压迫——上千年的历史压缩在一起,无需详加叙述,自有一种要喷薄而出的力量激荡着读者,让人相信,哪怕是被当作最黑暗的时代,也有不可阻挡的向前力量,有值得投身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