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尤如一座金矿,埋藏着丰富的宝藏。长期以来,各色人等游历其中,都能从中物色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历史学家从中找到了庄严史诗,文学家们从中找到了原创活力,语言学家从中找到了话语样本,美学家们从中找到了全新的审视角度,预言家们从中找到了演绎方程
社会学家们从中找到了虽已作古但仍在传承的社情民俗,国学家们从中找到了自已骄子的身影,政治家们从中找到了治国方略、改革动向、甚至为官之道,处于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则更不用细说了,即便是医药、农果、园林、餐饮、娱乐、化妆、服饰、殡葬诸行业也能从中找到自已如意的东西——《红楼梦》真个儿成为包罗万象的社会“大观园”了。嗳哟哟,好一处怡红说梦的天香楼,叹世事,知人生,尽在此书中!
而对于今人来说
欲在《红楼梦》中继续淘金,总是有着一定的难度,毕竟《红楼梦》工程浩大,登封造极,云里雾里,霞光万道,让人目不暇接,无从下手。所以,本人始终有个想法,把《红楼梦》从结构上进行大分解,按古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进行大分化,根据事件本性进行大分发,终于便有了这个《百读红楼》的新偿试。当然,编辑《百读红楼》难度不小,越深入下去,便越感觉到作者的构思奇妙,落笔如神,其思想为大、人物为先、语言为本、情感为天的着墨主旨,常为后人所不及。
尤其是在塑造人物上,作者层层皴染,笔笔不闲,细中求细,俗中不俗,每个人的音容笑貌,一一跃然纸上,让人实在过目难忘。你看,焦大因一句骂,一举成名,流芳百世。满世界奇巧的骂想来也不会少,只可惜并没有记载到《红楼梦》中,不然何以独成全了焦大一人?宝玉的痴,固然由石而生,但宝玉的呆,笔笔却是由情所致。宝玉果真脱离了那红尘末世,花柳之地,复归于青峰埂下,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终将不再是颗耀眼的明星。黛玉以泪洗玉,玉更晶莹;以情待玉,玉更性灵;红颜含酸,情更切真。对王熙凤的刻划,更是无话可说,只剩下五体投地了。
可以说,打开《红楼梦》,凤姐的心术有人学,合上《红楼梦》,凤姐的巧嘴仍在说,束之高搁《红楼梦》,凤姐的聪明偏又会寻过来。历史人物俱往矣,但红楼人物却能如此定格在艺术舞台上,且终无竟时,实令人叹为观止。叹!叹!叹!处于当时社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襟固的情况下,何以能营造出如此一部针砭等级社会时弊的鸿篇巨著,的确匪夷所思。由此也让人想到了古人的胆识与务实,今人的浮躁与偷安,什么时侯会有超越《红楼梦》的巨著再出现,看来没有三五百年的耐心是不行的,可能要比登上月球艰难一层。
如此说来,欲将《红楼梦》中那些精华的东西归拢分辑,单列成一个个的方阵,本人心中横竖捻着一把汗儿呢,生怕有所闪失对不起各位。真的要感谢网络,感谢我们的红学专家,感谢红学论坛中的网友们,要不然,《百读红楼》只能是永远停留在脑海中的东西了。
《红楼梦》一经百读,对于把握各类型事物的发展主线便清晰无疑,对于理解人物性格走向也更能吃准摸透些,有人欲在这座金矿里淘出属于自已的“那一份”,看来要比原先轻巧了许多,对于渴望反复玩味、随时畅游红楼的人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而对于习惯远望的人来说,更会觉得脚下总归有了一部登高的梯子。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編以事件本性为主,就是将《红楼梦》中各种主要事件按类編排,以方便各人按兴趣口味分头品偿。同时,还搜罗了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语及诗句归于一处。本編中的归类名称,尽可能地选用《红楼梦》中的词语拟定,以体现《红楼梦》的韵味。下編则根据书中主要人物的言行,用一字概括方法,将其归类并集中展示,目录编排基本按人物出场为序,以方便查阅。
因时间关系,本次《百读红楼》,主要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前八十回本中进行百读筛选,由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因种种原因,暂未列入此次选取目标,想来待以后再议不迟。
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红楼梦》中可能也有一定的疏漏,对这些疏漏进行调整本来也是举手之劳,可惜当时没有得到纠正,有人认为或是在成书过程中的传抄之误,也有人认为是作者遵循开卷中言明的“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而有意置乱。
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此略挑几例附后,以供探讨。发展在于发现。相信《红楼梦》中还有更为深邃的东西未被世人所发现,所以,极当百读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