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场景”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车来了」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用户走到公交站台,打开「车来了」,查看公交车到站时间,随后上车关闭小程序,等待下次使用。作为第一批上线的小程序,它非常契合小程序“用完即走,走完还来”的原则,所提供的服务完全依靠场景而生。
「车来了」COO宋晓天告诉快吧小程序,深度理解“场景”,并以此在产品设计,运营策略上做出调整,是「车来了」小程序收获1500万用户的秘诀,也是现在工具类小程序突围的不二法门。今天,我们就以「车来了」为范本,谈一谈“场景”这件事。
1、小程序是游击队,App是装甲车
“车来了其实是一家‘大数据服务’公司,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云端的大数据,而App、小程序只是前端触达用户的不同渠道,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宋晓天看来,当初他们接受微信团队的邀请,选择切入小程序领域,正是因为小程序比App更适用于轻量化场景,能够更高效地触达那些只有轻度需求的用户。
所以,在保持核心服务不变的前提下,用户对于场景介入的深度就成了「车来了」小程序与App差异化打法的原则。
怎么理解?
打开「车来了」小程序,“首页”是公交线路、车站、地点的查询服务,“路线”是两个地点间的路线规划,“推荐”是转发小程序,“我的”是个人基本信息。
可以说小程序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公交查询功能,因为它聚焦于轻量化场景:用户只需了解到公交何时来,到目的地有多久。
在这个场景内,用户的使用浅尝辄止,小程序也就没有必要提供过于冗杂的功能,继续保持着“小而美”的产品形态。
而「车来了」App则不同。
在「车来了」App的7000多万用户中,70%以上都是通勤用户,他们上下班的路线固定,每天至少需要打开App 2次,并且有长达30-40分钟的坐车时间,这种刚需导致「车来了」App在他们的手机里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属于“高频、高粘性、高留存”的重度需求用户。
重度需求决定了App里功能设计的不同,比如「车来了」App与摩拜、ofo合作,用户可以直接在「车来了」App里解锁共享单车,将上下车前后的“一公里”都串联在一起。
同时App还会提供小说阅读,休闲游戏,购物商城甚至求职招聘等服务,以承接用户等车、坐车时的娱乐、购物需求,使App变成了“一站式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看到,因为用户的使用场景以及介入程度不同,「车来了」小程序与App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这也是小程序诞生之初,许多人的困惑之处。
因为市场曾普遍认为小程序的出现会革了一大批工具类App的命,但从「车来了」这个案例来看,实际上二者的使用场景、用户需求各不相同,是共生关系而非互相取代。
“如果说小程序是游击队,非常轻便,那么App就是装甲重骑兵,特别全面。针对的是两种目标人群,所以打法也不同,不存在谁为谁服务,他们互相独立,协同作战。”宋晓天如此说道。
同样,对于小程序使用场景的认知,也影响了「车来了」小程序的运营策略。
2、基于场景的分享才能保持活力
虽然现在坐拥1500万用户,但「车来了」在用户增长方面并非一帆风顺。
上线一年左右,「车来了」也不过100多万用户,进入18年后却一路高歌猛进,翻了十几倍。这一方面归因于小程序能力的步步释放,另一方面在于「车来了」将自身服务场景与微信社交场景的深度融合。
现在「车来了」主要新增来源是用户的分享,从用户画像来看,小程序的主流用户群体是19-35岁的年轻人,有很多是刚上班的白领,以女性居多,这部分用户对时间管理要求高,熟悉互联网产品,有较强的分享意愿。
针对这种画像分布,「车来了」曾与网易云音乐举办的“国风极乐夜”展开合作,推出了“砍价免费送门票”的活动。
“国风极乐夜”是一场主打古风歌曲的演唱会,观众以20岁左右的女孩为主,与「车来了」的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我去参加‘国风极乐夜’的时候,看到大多是女孩子,很冷的天气也穿着汉服,可见对于演唱会非常的热情,或许这就是我们送门票活动特别受欢迎的原因。”宋晓天笑着说道。
据他介绍,“砍价送门票”的限时活动上线1天多,就带来了3万多用户,平均每人砍了6刀,砍了30-40刀也并不少见。
之所以要把这一活动放在小程序上做而非App,原因有二:
•首先,「车来了」小程序聚焦轻量化使用场景,用户看到活动→引发兴趣→转发分享只需要三步,参与门槛更低,与等车坐车的场景相契合。
•其次,微信的社交场景与砍价这一类的活动高度吻合,易形成社交裂变。
根据自身的服务场景和用户特性,结合微信的强裂变能力进行推广,这是“砍价免费送门票”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不过,虽然活动效果不错,但却这种“利诱”的玩法不是宋晓天认为最理想的分享行为。
最理想的分享应该是在特定场景内,用户本身有分享的欲望,产品再提供功能去满足,这样的分享是自发的,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比如,他们通过数据观测发现,现在有很多小学3-6年级的学生独自搭乘公交车上学,对于他们的位置状态,父母非常关心。这个时候「车来了」就可以提供一个“行程共享”的功能,小朋友可以将自己的位置实时共享给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一站,到目的地还需要多久。
这种需求无处不在,更无需人为的驱动,就是一种基于场景的自然分享。
据宋晓天介绍,目前该功能在计划上线中。
3、用“剥洋葱”的打法,实现商业化
对于工具类小程序而言,变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车来了」同样如此。在变现方面,「车来了」依旧紧紧围绕着“公交出行”这个场景。
在宋晓天看来,用户在“公交出行”这个场景里有两个层次的需求:
•第一层是公交信息查询的需求,包括何时到站,再下一班间隔多长,多久达到目的地等等。
•第二层是在等车乘车时,长达几十分钟的信息消费(kill-time)需求。
从第一层需求看,因为公交信息实时更新,用户要反复查看线路状态,这无疑增加了广告的曝光量,广告是目前「车来了」最大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用户第二层次的需求上进行商业挖掘。
可以看到,在「车来了」小程序的主页,有「朝九晚五」官方商城以及「趣玩游戏馆」两个可跳转的小程序。
这两个小程序分别满足了用户在等车、坐车场景下,购物、娱乐的需求,「车来了」就像剥洋葱一样,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不过宋晓天表示,这仅仅是一种浅层的尝试。
“像之前我们做过送优惠券,这与我们基于地理位置服务有一些结合点,另外我们的用户多是年轻人,所以也会给他们推荐一些游戏,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但这都是在用户第二层需求下的尝试,我们希望先把这个场景打透,再做出更多商业化的尝试。”宋晓天如此说道。
可以看到,在一众工具类小程序里,拥有1500万用户,130万日活量的「车来了」绝对算是头部玩家。
这一方面归功于其深耕公交出行多年,在大数据方面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在于对“场景”的理解,以及根据场景做出了产品设计、运营策略的调整。
从「车来了」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程序已经进入了深耕细作的时代,得“场景”者得天下。
更多推荐:出行必备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