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被提出之后,很多人都想知道“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小程序?”。大多数人都认为低频且容易实现的小工具类产品更适合做小程序,再者就是电商类产品也会逐渐加入开发小程序的行列,还有就是像众筹这样的低频金融类应用也可能会以小程序的形式被开发出来。大家对小程序的产品定位有诸多猜测,直到2016年11月18日,张小龙为大家间接地揭开了小程序产品定位的“神秘面纱”。
之前有说,张小龙一条附有一部手机照片的朋友圈除了让微信小程序又一次变成热议话题,同时也把图片中的25个品牌推火了。这25个品牌是微信选择的首批小程序实践者,从这25个品牌来看,微信所选的品牌内容都非常“接地气”。
这25个品牌包括用户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各个方面,例如,购物类有美的、拼多多、夸贝圈、拼团号、天天gogo;美食类有美团、大众点评、食物派;房屋交易有安居客;家装类有家装精品;出行旅游类有海南航空、火车票机票、艺龙、去哪儿、携程;休闲娱乐类有猫眼电影、云阅文学、荔枝资讯、荔枝FM、得州扑克计算器、段掌柜;教育类有51CTO学院;健康保障类有华西二院、水滴互助;理财类有富途牛牛。
另外,张小龙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明确表示,小程序的定位:体验比网站好,比下载APP更便捷。具体来说,对应互联网时代的网站服务,小程序的开发目的是为智能手机端有更好的体验,更快捷获取服务,但是比网站体验好,并且免除下载APP的步骤,“更快捷、迅速”是小程序的定位所在。
微信推出小程序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日常的基本需求。因此,微信邀请的第一批小程序内测品牌都是围绕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而且这些品牌都是各行业内的翘楚。对于小程序创业者而言,在做小程序产品定位时,也要遵循微信“为用户提供基本需求”的这一理念,这样才能提高通过微信审核的概率。
下面将以低频刚需、高频刚需、低频非刚需和高频非刚需这四个方向,讨论一下哪些类型的应用适合开发微信小程序。
低频刚需VS高频刚需
低频刚需类应用是用户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次数很少,但又必不可少的应用。
比如,生活服务类应用:58同城、智联招聘等;旅游类应用:携程、去哪儿等;O2O类应用:家政服务、代驾类等;投资类应用:理财、众筹产品等。
高频刚需类应用是用户使用次数很多,并且必不可少的应用。
比如,入口类应用:百度搜索、大众点评等;深度工具类应用:滴滴出行、浏览 器等;金融类应用:支付宝、招商银行等;购物类应用:淘宝、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社交类应用:陌陌、QQ、微信等。
对于微信小程序而言,它更适合低频刚需类应用。因为这些应用使用频次较低,根本支撑不起一个独立的APP,所以它们都会选择寄生在某一平台上。例如,支付宝作为一个高频使用的平台,它为用户提供了转账、付款、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等一系列服务,但如果把支付宝中任意一个服务做成一个独立APP,用户基本上是不会买账的。
现在很多微信小程序创业者都在试图开发低频高需类应用场景,从而把各类大大小小的服务与用户更好地连接起来。例如,花店就是一个低频刚需类应用场景,通过构建小程序功能,可帮助花店优化下单流程、客服等方面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维系用户。
然而高频刚需类应用则最不适合做小程序。因为像百度、阿里巴巴等高频刚需类应用,它们在用户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如果用户每次使用都要先打开微信,再找到此类应用,然后再点进入才可使用该应用,这样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用户是不会买账的。前文也说过,京东在微信“发现”内有非常明显的二级入口“购物”,但是从目前的用户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用户还是愿意单独下载一个京东APP,而不愿通过微信的二级入口购物。
除了京东以外,滴滴出行除了在微信中搭建了入口以外,还在支付宝、微博中也都搭建了入口,但这种入口对于滴滴出行来说只是增量,而滴滴出行APP永远是其主要阵地。即便微信小程序的体验有所增强,但是用户的选择依然不会变。因此,对于高频刚需类应用,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原生APP。
另外,微信小程序为什么不叫微信程序呢?
它为什么要突出“小”呢,原因就在于像大众点评、京东、滴滴出行等都属于“大”应用,不仅用户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户量级大、功能要求复杂。最重要的是用户对这些应用的交互体验要求很高,而把这些应用的功能和交互搬到微信上,就会变得不好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毕竟微信现在的能力距离操作系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微信小程序更适合“小”程序,比如,旅游、医疗、家政、求职、招聘、教育、二手买卖、金融理财、养车等弱功能、弱平台、弱交互的低频刚需应用。
低频非刚需VS高频非刚需
低频非刚需类应用是用户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次数少,且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应用。
比如,小众社区类应用:Amino社区、小众论坛等;小工具类应用:返利网、小影等;专业产品类应用:医途、无讼阅读等。
高频非刚需类应用是用户使用频率很高,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应用。
比如,娱乐类应用:网易云音乐、A/B站等;内容类应用:知乎、豆瓣等;工具类应用:美图秀秀、正点闹钟、最美天气、粉粉日记等;社区类应用:贴吧、知道、论坛等。
对于低频非刚需类的小众产品,开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接入小程序,这主要由团队的开发能力决定。像上面提到的小众社区、小工具、专业产品等小众产品可以从兴趣或者MVP(原型产品)的角度来做小程序,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商业产出。不过,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你现在做的是HTML5,那么就可以转向小程序开发。但是如果你现在做的是APP,最好是继续做APP。
对于高频非刚需类的内容型产品可以将小程序作为入口,导向原生APP。因为对于内容型产品来说,微信小程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自有产品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用户留存率高。如果将原生APP与微信小程序两者搭配使用,势必会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高频非刚需类应用的典型代表有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等。
总之,微信希望通过小程序实现从一个单纯的社交软件,转变成一个应用入口,从而达到低频服务、高频使用的目的。但是微信小程序还存在兼容性、体验统一、二次加载等潜在问题,所以,开发者在对小程序进行产品定位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小程序开发规范,否则小程序提交后也很难通过审核,最后只能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