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问是“为什么要做小程序”?
这个问题在微信宣布用户量超过10亿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作为一个超级社交应用,手握如此多的用户流量,必然会想到如何进行流量的多次转化。尽管张小龙将这款应用继续定义为工具,强调即用即走,但不要忘了,他之前还说过一句话叫:微信连接一切。
既然要连接一切,那么必须有可以让万物容纳的载体。
聊天承载沟通、朋友圈承载共享、公众号承载内容。而“小程序”,作为一个更加具有底层操作系统能力的框架,承载了“链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框架之下,将来它将无所不包。
1、10亿流量就是最大筹码
对于微信小程序来说,10亿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消费、财富、你能想到的所有方面都成为分发的对象。只有使用小程序这个框架,才能形成“准入”,成为这个生态的玩家。
前几天惊奇的发现,微博已经全面小程序化,你在微信里面几乎可以无缝使用微博app的所有功能。这个点确实让我震惊,当时一直在思考,微博为什么这么做?把自己的发展和小程序绑定如此严重。
后续在微信使用的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对群里分享的微博信息、自己对微博的浏览,发现打开率比App增加很多。一方面源于对微信本身的高频高粘性使用,另一方面,小程序的分享能力、平滑的体验等都极大提升了对微博的使用度。
由此可见,对于生态外部的玩家,10亿用户以及高频的使用,都是极大的筹码,让他们放弃挣扎,投到微信小程序生态中。
2、 “分享”大杀器,触达和转化吸引力巨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小程序,都是别人分享优惠券,或者从公众号推广中触达的。
“分享”在我看来是对社交关系的极致利用。对于一个社交应用来说,如何将社交关系转化出商业价值?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社交关系+商业目标相结合。于是衍生出了裂变玩法、人传人红包、拼团砍价、拼团购物等多种模式。目标就是为了将具有社交关系的人打包起来,在优惠、利益共享、降价的诱惑下,形成规模化销售。
以量换价,对商家来说是可接受的商业算法。所以,微信小程序在分享上的天然优势,让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极致的转化效率。
跳出微信小程序,市面上所有的小程序平台,底层核心逻辑都是对流量的再分配以及结合自身平台特征的玩法设计。最终形成To B的生态,完成To C的流量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