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邵志敏教授指出,病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沿哨”来源/复旦肿瘤医院供图
10月18日是乳腺癌防治宣传日,记者从今天在沪召开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获悉,一款基于《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开发的辅助病例决策“小程序”正式发布,实现诊治规范指南从“阅读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升级,用智能场景辅助乳腺癌诊治规范的推广和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随访2008-2015年0期至III期乳腺癌出院患者20085例,其中0期~III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97.9%,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齐肩发达国家水平。疗效背后是对规范的严格遵守。该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说,“许多患者因为诊疗不规范致使疗效打了折扣,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在诊治工作之余,我们近些年将自身积累的许多先进理念和治疗循证做了充分总结和归纳,并在诊治指南中贡献了诸多经验和标准,期望依托诊治指南推广。”
邵志敏教授介绍说,“小程序”中收录最新诊治指南的完整版和精简版,医生可以通过输入患者的病情情况,由小程序自动根据后台诊治指南的规范,初步出具一个诊治意见或者评估结果,然后医生可以根据算法得出的初步诊疗意见,再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精准治疗方案的“施策”。
近些年,复旦肿瘤医院保乳手术及乳房重建手术量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邵志敏教授强调,没有生存率和疗效保障的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病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沿哨”。比如,一定要将“6面染色法”作为判断切缘阴性的“金标准”,而不主张“冰冻切缘法”,这个病理诊断规范也成为了新一版诊治指南的重要更新内容,指导基层医院更好地掌握保乳手术。
“出院后多久随访一次?”“饮食上有没有忌口”,类似这类问题是许多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属极为关心的。“既往医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更多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回答可能存有差异。”邵志敏教授表示,2019年诊治指南修改过程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首次将“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作为一个章节纳入诊治指南,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南明确术后2年的患者一般3个月随访一次;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术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同时,诊治指南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乳腺癌患者诊断后的膳食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情况及个人生活方式与其转移复发、无病生存和死亡率相关。专家也建议,康复患者尽量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治疗结束后尽量使体重的BMI控制在18.5~23.9kg/m2,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这种小程序结合治疗辅助决策系统,将有效辐射全国从事乳腺肿瘤诊疗的8000余位医生,通过这种简易的方式,更利于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在临床实际工作的应用和落地。”邵志敏教授说。
文章来源:东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