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守城心得
1、攻方进入城池两格距离的时候,守方会自动掉士兵和耐久,而攻方却没有任何损失。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问题甚至可以称为一个巨大的BUG。这完全不合理啊,和真实的情况相差太远了。但是,首先需要大家更正观念的是,《三国志11》是一个宏观上的游戏,它和《三国志9》比较接近。它不是像《三国志10》那样连攻城和爬城墙,骑兵上马还是下马也要玩家自己具体操作的宏观+微观结合的游戏。作为君主的你只需要知人善任,做战略战役的宏观调控就好了。
其次需要大家看清楚的是,攻方围城真的没有损失吗?每回合的粮草消耗量难道不是一个问题?靠围城落城的时间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因为光荣对于围城的设定是:守方每回合掉的兵力是按自身的比率而不是攻方围城的士兵数量。这样在理论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所说的1人围城,城里每回合死几百上千人的情况。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在实际过程中特别是升级了1.1版本以后,如果你围城的部队士兵数低于守方可出动兵力一次的攻击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部队顶不住守方出击部队的一次攻击。那么你能围城的威胁就不会存在。而当你拥有一定规模的部队来围城的时候,粮草和士兵的补给才会成为你关键性的问题。再说根据光荣的设定,守方城里的士兵每回合减少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如果你能保住一个兵营持续运转的话,反击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虽然围城的时候你不能调人走,但是可以调优秀的将领来救城,找准时机反击敌人
2、耐久下降速度过快,敌人的发石车一到城下,基本上就只有破城的命了。
1.0版本的时候,由于AI的“不思进取”,几乎没有人发现的问题。在新的1.1版本中,电脑懂得合理进攻后才完全暴露出来。每每拥有大军的城市,却因为武将太少而被敌人兵临城下。一大帮敌人的一起攻击再加上一堆攻城器的猛打。就是全三国最豪华阵容也难补救危城于敌人的铁蹄之下。但是,这个也许才是《三国志11》的精妙之处。纵观历史,守城本来就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让人痛苦的事。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守城故事流传下来。呵呵,跑题了。在《三国志11》中,守城的关键在于:守城也是需要时机的。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合理的建造防御设施是《三国志11》中不可忽略的大问题。兵力的强大在《三国志11》中已经沦为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最关键的是你能轻易的征到大军,但却养不起大军,兵粮这个问题可能才是《三国志11》最重视的特点。关于守城的这个问题,以前的三国不外两种方法:要么武将优秀或者兵力雄厚的城,就拖出去拒敌于千里之外;要么武将不行或者兵力吃紧的城,就庞城拖时间等待增援。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1.1版本中如果是前面的情况,可能大家会说“送经验勋功技巧P的人又来了,简直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那么后面一种情况才是痛苦防守的主要原因。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是要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在初期规划的时候,总体的战略部署上就该分清那里要攻,那里要防。在要防守方向的要害地段上灵活修建防御设施。周围是森林中间一个空地的就修火种;两座山之间的开阔地带就根据情况修阵或太鼓,再在旁边填满石墙/土垒。这样一座简易的关所就在你防守的咽喉要道上了。如果是可以大量动工的地形,那就再加上军乐,箭塔,投石,一座多功能的固若金汤的防守城池就放在眼前了。
在《三国志11》中,石墙/土垒是没有所属势力的,所以敌人很难得主动攻击它们,除非不打过不去的情况。那我们就简单的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人钻进来,然后在太鼓那阵阵激昂的鼓声中善用一起攻击/乱射吧。这样以来对于防守方兵力的需求和消耗就会降到历史最低。
其次,要善于使用设施来阻挡拖延敌军进入城池范围之内。你的建筑物会拖延敌人进军的时间,为你的战役准备获得优势。在空荡荡的地图上,敌人就会很快兵临城下。那如何拒敌于千里之外?你的部队是有特色,但是如何让你部队的特色发挥到最大?必须要有适合作战的地形。但是你如何控制敌人的行动?并把战斗安排到自己想要的地方?
也许你会说,我可以用部队来卡敌人的位,但是目前会铁壁特技的人太少了,你用部队来卡位的话,敌人几个一齐就会让你在战争的初期就失去相当的战斗力,会对你下一步的战术产生巨大影响。用部队卡位只是一种铤而走险的方法。而靠建筑设施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再说1.1版本以后,敌人会先坼你的建筑,拿个城塞给他拆总比拿市场和造币所给他拆好得多啊。而且,修建设施靠的是政治力,那么那些统武很低,政智也就在70+的3流文官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了。
当然,修建设施也需要花钱,这在前期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问题。但是前期不用大兴土木啊。多用土垒填路,制造有利于自己的防守的地形,往往会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境界。到了中后期比起征兵的费用+养兵的粮食消耗+武器生产的费用,一劳永逸的防守设施真的比光用兵防守要省钱得多。修理设施不花钱这点就是光荣设定的精妙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