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公益行业的互联网平台「米多乐」宣布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熊猫资本。
「米多乐」的定位是“服务于公益行业的互联网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第三方服务平台,把企业、个人的公益需求,以及公益机构的募捐、活动需求对接。目前,平台上有分别面向企业、个人、公益机构三种类型的产品。
用户端以小程序“米多乐”和App米公益为主,用户通过早起打卡、走路(步数)、答题等日常行为专区“大米”(米多乐的虚拟货币),大米可以向平台的公益项目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这些“大米”由企业主买单,兑现成一定的现金捐赠给公益机构。
小程序的名片是“社群”
联合创始人王子表示,对C端用户来说,公益领域的需求是非刚需的,因此很难自然增长。为了增加趣味性,帮助拉新和提高留存,米多乐加入不少社交裂变玩法,除了常见的组队、排名、换礼物等,也有米伙伴(拉新提成),明星粉丝站等玩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拉新手段中,米多乐增加了非常多基于社群的玩法,用王子的话说,“小程序的入口不是下拉菜单、而是一个个社群”,因此米多乐会帮合作企业定制专属版本的小程序,UI上面也设计了只能在群里使用的功能,最大程度利用社群关系,提高群内成员交互的次数和时间,成本低且拉新效果好。
米多乐联合创始人王子表示,小程序是发展最大的助力和土壤,比公众号更适合承载公益内容和需求。据透露,目前米多乐有 130 万用户,DAU 在 10 万左右,活跃用户 7 天的留存率一直保持在 80% 以上,30 天大于 50%,远高于同行。有趣的是,每天 75% 的启动都是来自会话,也侧面印证了基于社群的拉新促活效果。
移动互联网给公益行业带来结构性机会
近些年,人们对公益的认知也有突破性的变化和发展,阿里、腾讯、网易等巨头都借助公益,用“养成”的方式增加用户在App的活跃度和打开频率,于是公益从政府、企业家做的事情,逐渐变成人人可参与的事情。
然而,公益的参与方中,企业捐赠仍然是主流,占比超过 70%,个人公益需求尚在初级阶段并保持高速增长中。以腾讯公益的数据为例,个人捐款人数过去五年每年平均翻 2.5 倍之多。于此同时,全国有80余万家注册公益机构,但大部分都缺少必要的资源支持,运营困难。而且公益行业的问题在于没有好的产品来支持,企业有强烈参与公益的意愿,但出了公关公司,没有其他一站式的服务提供方。
而米多乐做的事情,就是用平台的形式,把好的公益产品和企业、个人需求衔接起来,为公益机构提供工具和传播,为企业对接社会责任和品牌宣传的活动执行,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参与公益。在这个循环中,米多乐通过信息化整个公益行业,让各参与方供需得到最佳匹配和整合,并获得更多收益。
截止目前,米多乐已经服务过 300 多家企业,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的公益活动服务,帮助超过 4000 万元公益捐赠落地。而在公益机构一侧,米多乐不仅能帮助筹款,还能在线聚集公益粉丝,据统计,已经有 1200 余家公益机构在米多乐平台上发起项目,进行筹措资金、传播、撬动捐赠和社群运营等事宜。
对于商业化,米多乐做了一些变现尝试,包括收低额管理费(行业管理费目前是8%-12%,可降到3-5%)、公益旧物回收所产生的增值服务、以及面向企业的广告及整体公益解决方案、员工参与计划等获得收入。未来,基于小程序的高留存和群工具定位,还会在基于公益大背景下的横向领域,诸如保险、助农、零售等方向扩展。
关于投资逻辑,熊猫资本董事总经理谷承文表示,在公益行业,互联网也能提高行业效率,重构行业生态。米多乐在帮助公益行业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熊猫资本认同两位90后创始人扎根公益行业死磕到底的精神,也相信”科技向善“的力量,期待米多乐成为公益问题的首选平台。
米多乐的两位创始人莫子皓和王子,分别毕业于北大光华金融硕士和清华经管硕士,团队其他核心成员来自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有过千家公益伙伴。2017年两位创始人被福布斯亚洲评选为“亚洲区社会创新领域30 under 30。目前,公司已经启动新一轮融资。